《存在与时间》的核心思想并非无法理解。我们可以从区分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入手:存在者(Seiendes)和存在(Sein)。
存在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,而存在是使得所有存在者得以存在的那个根本。海德格尔认为,西方哲学史长期以来都只关注“存在者”,而遗忘了“存在”。
为了重新追问“存在”,海德格尔引入了一个特殊的存在者——此在(Dasein),特指“人”。此在是唯一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,并对存在提出疑问的存在者。此在的根本结构是烦(Sorge),这是一种总体的、先于一切的生存状态,包含了先行于自身、已经在世、常同身边世界中的存在者相遇三个不可分割的维度。
通过对“此在”的分析,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的常态是沉沦(Verfallen),即迷失在日常的“常人”世界中。要摆脱这种非本真状态,此在需要通过向死而在(Sein zum Tode)来直面生命的有限性,从而达到本真(eigentlich)的存在。
所以具备烦的三种特性才算是此在?为什么?
是的,具备“烦”的三种特性就是此在的根本存在方式。“烦”不是日常的烦恼,而是此在的存在结构,它描述了此在与自己的存在保持关系的方式。
此在之所以具备这三种特性,是因为此在不是一个固定的“物”,而是一个动态的、向未来展开的“项目”。
- 先行于自身描述此在朝向未来的动态性。
- 已经在世描述此在扎根于过去和现实的情境性。
- 常同身边世界中的存在者相遇描述此在在当下与世界互动的实践性。
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此在特有的“操劳”或“关切”的动态结构,因此,此在的本质就是“烦”。
为什么这么翻译此在的这三个特性?
这三个特性的翻译旨在忠实于德语原意并符合中文表达习惯。
- 先行于自身 (Sich-vorweg-sein):这个翻译最能捕捉到此在朝向未来的本质,即此在总是“走在自己前面”,为尚未到来的自己而筹划。
- 已经在世 (Schon-in-der-Welt-sein):强调此在存在的历史性和情境性,表明此在是“被抛入”一个特定的世界,无法脱离这个既定情境。
- 常同身边世界中的存在者相遇 (Sein-bei-innerweltlichem-Seiendem):这个翻译捕捉了此在在当下与世界互动的日常状态,即通过使用工具和与他人打交道来构筑自己的世界。
这些翻译共同描绘了此在的时间性、情境性与实践性,构成了此在的整体性存在结构。
假如我是此在,我怎么能先行自己?是否矛盾?
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。海德格尔所说的“先行于自己”不是指物理上的超越,而是指时间性上的超越。此在不是一个已完成的“物”,而是一个正在成为某个样子的“项目”。
你的存在总是指向你尚未实现的未来。你今天的行动,都是在为未来的你创造可能性。所以,“先行于自己”的意思是,你的存在总是超前于当下的自己,去追逐那个未来的自己。这是一种生存论上的动态过程,而非逻辑上的矛盾。
此在如何不沉沦?
不沉沦,即达到本真性(Eigentlichkeit),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转变。海德格尔提供了两条主要路径:
- 直面“畏”(Angst)的体验:畏是一种没有特定对象的根本性情绪,它让你感到整个世界的意义都悬空了。这种体验能将此在从日常的沉沦中惊醒,迫使它面对自己存在的无根基性,从而意识到自己必须独自承担存在。
- 向死而在(Sein zum Tode):这是不沉沦的最根本方式。通过积极地预先体验和承担自己的死亡,此在能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独特性。这种清醒意识会赋予生命紧迫感,促使此在从“常人”的支配中解脱,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。
如何理解上手和在手?它们跟此在有什么关联?
上手(Zuhandenheit)指的是事物作为工具融入我们的日常活动,不被我们注意到。在手(Vorhandenheit)则指事物作为客观实体呈现,被我们注意到。
这两个概念是海德格尔用来描述此在与世界相遇的两种模式。此在的日常状态是与“上手”工具打交道,这是一种沉沦状态。当“上手”工具损坏或缺失时,我们的日常活动会中断,事物以“在手”状态显现,这可能会将此在从沉沦中惊醒,引发对存在本身的思考,从而迈向本真性。
乱吃东西,把肠胃吃坏了,感到痛苦才意识到肠胃的存在。这是在手吗?这个概念对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?
是的,这个例子精准地捕捉了从“上手”到“在手”的转换。健康的肠胃处于“上手”状态,我们对此毫无察觉。而当它因病痛而成为一个问题时,它就退回到“在手”状态。
这个概念对生活方式有深刻影响:
- 它警示我们,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去反思。
- 它强调“中断”时刻的意义,这些时刻是我们走向本真的契机。
- 它鼓励我们主动地从“上手”状态走向“在手”状态,进行有意识的反思,从而摆脱无意识的沉沦,过上更清醒、更本真的生活。
个人理解,有意识地转向在手状态,有利于抵抗不确定风险。例如工作在职时,主动假设被裁、失业的情形应该如何应对,居安思危,提高此在的核心能力价值。是吗?
这个理解非常到位。主动假设失业,正是从职业生涯的“上手”状态转向“在手”状态。这种“在手”式思考,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“向死而在”的现代应用。它让你直面职业生涯的“死亡”,意识到其不确定性,从而产生紧迫感,促使你学习新技能、拓展人脉,提高核心能力价值,从而实现本真的职业人生。
再解释下何为烦的关切和操劳?
“烦”是此在的存在结构,它包含了两个面向:
- 关切 (Besorgen):指此在与身边的事物打交道时,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性关系。
- 操劳 (Fürsorge):指此在与他人打交道时,所展现出来的一种人际关系。
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此在的日常世界。烦就是关切和操劳的统一,表明此在的存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、动态的实践过程。
如何追求本真?看起来需要对抗传统观念,需要足够的勇气和牺牲。
追求本真确实需要勇气和牺牲,它是一种此在从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的艰难转化。这并非让你抛弃社会或传统,而是让你重新审视它们。
追求本真需要你:
- 直面“畏”的体验:勇敢地面对存在的虚无感,放弃对虚假安全感的依赖。
- 向死而在:通过预先体验自己的死亡,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,从而集中精力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。
- 承担“良知的召唤”:听从内在的声音,而非人云亦云,从而做出符合本真自我的选择。
本真生活不是一种“完美”的生活,而是一种“真实”的生活。它也许孤独而痛苦,但正是这些,让你真正拥有自己的存在。
畏是什么?为什么会有畏?如何体验畏?畏对生活有什么意义?
畏是一种没有特定对象的根本性情绪,它源于此在面对存在的虚无时产生的一种必然体验。
- 畏与恐惧不同:恐惧有特定对象,而畏没有。畏让你感到整个世界和你的存在都变得陌生、毫无意义。
- 为什么会有畏:它源于此在的被抛(存在的无根基性)和向死而在(存在的有限性)。
- 如何体验畏:它更像是一种被动降临的事件,通常在日常生活的断裂或独处时的沉默中显现。
- 畏的意义:它是一种痛苦的清醒剂,将此在从沉沦中惊醒,直面自己的独特性和自由,从而获得本真存在的基础。
存在与时间如何回答“何为良好生活”这个问题?
《存在与时间》没有直接回答“何为良好生活”,而是回答了如何过一种“本真”的生活。这种生活不是适应外部准则,而是一种直面有限性,并勇敢地做出自己选择的生活。
它要求此在:
- 承担起自己的存在:主动选择和创造生活,而不是被动接受。
- 直面死亡:带着对死亡的清醒意识,赋予生命紧迫感。
- 从“常人”中脱颖而出:有意识地做出自己的选择,而不是盲从大众。
本真生活不是一个静态的理想,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它让你过上一种你真正拥有的、属于你自己的生活。
《存在与时间》这本书,作者本意是想表达传递什么?
海德格尔创作此书,意在发起一场对“存在问题”的重新提问,以纠正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遗忘“存在”的根本性错误。
他的核心思想是:
- “存在问题”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。
- 此在是理解“存在”的切入点。
- 此在的根本结构是“烦”。
- 时间是“存在”的视域。
本书的目的在于唤醒我们对那个被遗忘已久的“存在问题”的思考,并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理解自身的生存。
为什么沉沦是此在的一般特性?难道动物不会沉沦吗?
沉沦之所以是此在的一般特性,是因为它源于此在独特的生存结构:此在是“在世的存在”,其本质是“烦”,且它会因害怕自由而选择将自己淹没在“常人”世界中。
动物和所有非此在的存在者不会沉沦,因为它们不具备此在的根本结构。动物没有“存在理解”的能力,生活在由本能决定的“环境”中,没有一个由闲聊和舆论构成的“常人”世界。
假如庄子在世,他会同意这种说法吗?因为他曾表达过“子非我安之我不知鱼之乐”。
如果庄子在世,他很可能会对海德格尔的观点产生共鸣。庄子与海德格尔都反对用一种统一的视角去理解一切,强调不同存在者有其独特的、不可替代的存在方式。
庄子可能会同意海德格尔对“此在”和“非此在”存在方式不同的区分。然而,他可能不会认同海德格尔的最终目的,庄子也许会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仍然过于执着于“存在”的追问,并会建议放下这种执着,以达到“无待”和“逍遥”的境界。